網頁計數器 特定股權交易課徵房地合一2.0問題檢討 營利事業及個人受控外國企業(CFC)稅負彙總,請參閱最新消息-稅務 從馬斯克賣股票談股票選擇權之影響,請參閱最近消息-論文。 110年度起個人出售股票之課稅方式,請參閱最新消息-稅務。 房地合一2.0課稅新制已實施,請參閱最新消息-稅務 醫療社團法人之財務報告編製準則業經修訂,請參閱最新消息論文。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372號12樓之2 (07)7160724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的會計教育

分享到

本文刋登於105年1月20日會計人雜誌第307期

民國102年起上市櫃公司開始採用金管會認可之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民國104年起所有公開發行公司及金融機構亦全面採行。今年(105年)起所有非公開發行亦採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礎下制訂的商業會計處理準則及企業會計準則,從此我國所有的企業均採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編製財務報表,對會計界可說是一大盛事。在推行過程中,接軌國際又能符合國情,會計人倍受辛苦,但含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

學術理論喜歡二分法,總是認為新的比舊的好,所以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自認為是原則基礎,重實質判斷,而制定會計原則的老大哥美國被認為是規則基礎,重規則形式,較為落伍過時,讓人以為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編製的財務報表較能允當表達企業的財務狀況及財務績效。不管如何,財務報表編製者是會計人的責任,充分瞭
解及適當運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才能編出允當表達企業的財務狀況及財務績效的報表,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確實有許多不同於原來的會計準則,值得我們會計人重新再教育,會計教育界亦應予以配合,以下提出幾點,供會計人及會計教育界參考:
一、合併財務報表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之財務報表體制,以合併報表為主,個體報表為輔,只要有從屬機構,除非有豁免情形如非公開發行公司,即要編製合併報表,比較能表達企業集團的經營實質。合併報表之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權益之淨利與個體報表之本期淨利是相同的,如何合併沖銷及非控制權益等會計項目之瞭解,除非有修高會者,否則很難理解。而目前初會及中會均未提到合併報表,會計人已很難理解,更不論企業主及投資人了。所以在此建議會計教育界,在初會書籍即應講述基本的合併報表觀念,使會計人編製及投資人分析合併報表時,即使沒修讀過高會,也較能上手,無溝通上的問題。
二、綜合損益表
綜合損益表是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的「怪胎」報表,所謂綜合損益即是本期損益加上其他綜合損益,本期損益即是原來的損益表,其他綜合損益則是指某些資產或負債按公允價值衡量,但公允價值變動不列為本期損益,而列為其他綜合損益,如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及資產重估增值等項目。此係從長期觀點衡量,避免本期損益波動過大,列為其他綜合損益,仍可達到權益變動的實質。
本期損益結帳後轉列保留盈餘,其他綜合損益結帳後轉列其他權益。其他綜合損益實現時,部分重分類至損益,如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部分不重分類至損益而直接轉列保留盈餘,如資產重估增值。計算每股盈餘時,係以本期損益不包括其他綜合損益為基礎,造成績效衡量的不公平,因部分直接轉保留盈餘非本期損益。會計人對其他綜合損益之帳務處理必須「背多分」,投資人對其他綜合損益看得到卻吃不到,不能盈餘分配,對財務報導之觀念架構所謂「可了解性」打了折扣。所以會計教育必須對綜合損益表多下功夫,讓投資人及會計人理解。其實過去的損益表時代,其他綜合損益已在權益變動表表達,反而簡潔讓人了解。現在其他綜合損益在綜合損益表表達本期變動數,權益變動表則表達期初餘額、本期變動數及期末餘額,算是重複表達。依筆者看法,非公開發行公司適用的企業會計準則,雖以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為基礎,但適合國情作務實修正,如其他綜合損益實現時一律重分類至損益,所以可規定允許企業只編製損益表,其他綜合損益則在權益變動表表達,以簡化報表的編製,也較不會讓投資人誤解,而且中小企業會有其他綜合損益項目的情形,並不多見。
三、公允價值
會計原則對資產負債的衡量,從歷史成本轉向公允價值,尤其是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更加強調,因公允價值較攸關,對決策較有用,缺點是較不可靠或忠實表達,因評價技術的差異,而產生不一樣的公允價值。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定義公允價值為於衡量日,市場參與者間在有秩序的交易中出售資產所能收取或移轉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公允價值分三等級,第1等級為對相同資產或負債可取得之活絡市場報價,如上市櫃股價,第2等級為資產或負債直接或間接之可觀察輸入值,但不包括第1等級之報價,如興櫃股價,第3等級為資產或負債之不可觀察輸入值,如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價格。第3等級的公允價值最難衡量,必須使用特定評價技術,如選擇權定價模式或現金流量折現法。會計人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固然可依據專家的評價模式而入帳,但本身也必須瞭解評價技術的過程,以確認評價出來的公允價值是否可以採行。衍生性金融商品、無形資產、未上市櫃股票及資產減損等都要使用到評價技術,所以會計教育要多教評價技術,讓會計人可以正確衡量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避免美國恩隆公司濫用公允價值所造成的金融風暴。
美國是個人民好訴訟的國家,所以會計原則制定採用界線測試,責任區分清楚,較易受到法律的保護。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自認採用原則基礎,不會被有鑽漏洞的情形,但判斷空間加大,因人而異,法庭相見時反而不易受到保護,是好是壞留待日後的發展。金管會認可的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係從英文直接翻成中文,艱深難以理解,令會計人惶恐。而企業會計準則經潤筆修飾,務實易解,消除文語上的障礙,適合中小企業編製財務報表而又大致符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人不贊同中小企業採用企業會計準則,認為只要採用稅務會計就可。但有人認為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簡單而務實有如小的IFRS,十分適合中小企業,將來有一天中小企業長大了走上市櫃之路時,可以立刻接軌到大IFRS。不管如何,把國際字眼拿掉,財務報導準則已確實向前邁一大步,會計人必須再教育,才能應付挑戰。